参考资料
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整篇翻译读《孟尝君传》(北宋)王安石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呜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译文:世人都称道孟尝君能够招揽士人,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狠的秦国逃脱出来。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哪里能够说得上得到了贤士?不是这样的话,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士”,(齐国)应当可以依靠国力成为天下霸主而制服秦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翻译: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就是说世人都称道孟尝君能够招揽士人,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
“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是说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意思是,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出处:宋代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
全文: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译文:世人都称赞孟尝君能够招贤纳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逃脱出来。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哪里能说是得到了贤士!
如果不是这样,(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贤士,(齐国)就应当可以依靠国力在南面称王而制服秦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是作者读《史记·孟尝君传》之后发出的感想,旨在破“孟尝君能得士”的世俗之见。一说该文作于淮南节度判官任上(1042—1045年),一说作于作者在京直集贤院、为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期间(1059—1063年)。
2、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抚州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庆历进士。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曾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即位,知江宁府(今江苏南京),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被任为参知政事。
从熙宁三年(1070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积极推行新法。熙宁九年(1076年)罢相后,退居江宁。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读孟尝君传
该句中“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这里的夫是句首的发语词,引出议论,不用翻译。“夫”字在文言文中,既是实词,又是虚词,随着所处语言环境的不同,其用法和意义也不一样。名词。“夫”作名词时,读作“fū”,意思是成年男子或丈夫。助词。“夫”作助词时,读作“fú”,可以用在句首、句中或句尾。在句中所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一样。用在句首,表示将要发表议论,引出议论,可以不要翻译。用在句中,只起到补充音节的作用,无实义。用在句尾,表示感叹,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唉”等。3.指示代词。“夫”作指示代词时,读作“fú”,相当于“彼”、“此”,可译为“这”、“这个”、“那”那个”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