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耀世注册 > 正文

红军被迫长征的根本原因 (中央红军被迫长征的主观原因)

摘要: 当年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 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渣闭烂,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被迫实行战略性...

当年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

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渣闭烂,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如漏态雀根据地,进行长征。

红军被迫长征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伍梁,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乎橘丛”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岁樱湘中发展游击战争。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所以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是直接原因,左倾军事主义错误是根本原因。

红军长征起因的原因?

起因: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左倾军事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虽然红军英勇奋战一年,付出重大伤亡,但是未能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围剿”。笑如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继而开始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

经过:

1934年10月,从瑞金出发,向湘西前进。敌人销数围追堵截,红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度过湘江,但人员损失过半。博古执意要去湘西,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泽东提出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得到多数同亏升首志支持。于是,红军改向贵州前进,度过乌江,夺取北部重镇遵义。

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以后,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接着,红军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进入甘肃。1935年10月,在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在会宁胜利会师。

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13874592729

红军何以被迫进行长征?

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先是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致使红军屡战失利,苏区日渐缩小。

1934年4月,中央红军在江西省广昌与国民党军进行决战,损失严重,形势危殆。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军第7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挺进,建立新的苏区;命令红军第6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中革军委派出两个军团分别北上、西征,意在调动国民党“围剿”军,以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但未能达到目的。

10月初,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的中心区域进攻,迅速占领了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红军的机动回旋余地更加缩小,在苏区内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已无可能,于是被迫退出苏区,进行长征。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保存了力量约3万人。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长征,转战14个省,冲破国民党军数十万兵力的围追堵截,翻越终年积雪的崇山峻岭,通过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克服无数艰难险阻,终于完成了战略转移的艰巨任务。至此,长征胜利结束。

二、意义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同志曾就长征作过如此精辟的总结“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仿烂而告终。”

扩展资料

长征原因:

原因一: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是红军长征最前孙直接最重要的原因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敌人实力强大,二是我党犯了错误。1933年9月,蒋介石集中5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发起第五次“围剿”。随着战局的发展,国民党军队逐步占领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大部分地区。

这个时期,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我们党内占据了统治地位。他脱离中国革命实际,否认敌强我弱的基本形势,要求红军采取积极进攻的路线,使红军在战略上完全陷入被动。

蒋介石集全国的财力和军力于一身,而中央红军只有不到10万人,加上苏区财力物力有限,劣势显而易见。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面临失败,党和红军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

原因二:考虑重开革慧大链命新局面,中共中央主动进行战略转移

在粉碎敌人“围剿”已经没有可能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在1934年5月提出了战略转移的设想,并报告了共产国际。由于中共中央执行了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使得中央红军在国民党“围剿”下处境十分艰难。

于是,中共中央率中央红军主动撤离中央苏区,前往湘西与贺龙的红二军团会师,重建革命根据地,重开革命新局面。

原因三:原来相对稳定的战略格局被打破,局部长征最终演变成整个主力红军的长征

中央红军撤出中央苏区,使其他各地红军受到国民党军越来越大的压力,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当其冲。

另外,红二、六军团(红二方面军)长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敌情严重,创建和保存革命根据地十分困难;红二十五军转移也是由于国民党军加强了对鄂豫皖地区的“清剿”。

坚持当地革命斗争已十分困难。因此,各地红军相继长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打破了相对稳定的战略格局。

原因四:抗日救亡的时代背景成为直接影响长征决策、进程和方向的重大因素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开始,“华北事变”则是日本即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前奏。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

中国共产党人绝不会坐视中华民族的沦亡,红军虽然身处逆境,但仍然站在挽救民族危亡的第一线。

在长征开始前和开始后,中共中央先后组织了两支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即把军事上的战略转移和政治上的战略转变密切联系起来,把红军前进的大方向与建立抗日的前进阵地联系起来。抗日救亡,是一个已经存在的,对红军长征必然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

因此,长征,由一场惨痛的失败开始,却酝酿着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伟大的转折;一次不得不走的艰难行程,却最终开创了中国革命的崭新局面。

红军长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红军长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一、原因:

1、直接原因: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导致红军损失惨重。

2、根本原因:

博古等人执行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

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二、红军长征:

红军长征是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面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其中芦册衡红一方面军行程为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国民党称此为“流窜”。

1934年10月10日晚6点12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部队共八万六千人,分别自瑞金地区出发,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从而开始进行红军打败国民党的转折点。

转移时经过:瑞金出发——挺进湘西——冲破四道封锁线——改向贵州——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河(意义: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

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是一部艰难的历史斗争。

三、长征意义:

红军长征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长征是在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和反对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在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姿链央正确领导下取得胜利的。

它充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这种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她所领导的红军发展壮大的巨大精神力量,并给了全国人民以巨大的影响。

中国工农红军的三大主力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先后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进行了战略大转移。

长征胜利地跨越了12个省、总行程达2.5万里以上。

虽然失去了南方原有的根据地,损失了很大一部分力量,但是保存和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骨干,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正当抗日战争的烽火即将在全国熊熊燃烧起来的时候,这三支主力红军为担负起中国革命的新任务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神圣职责而在西北会师,这无疑陪做是一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宣称的那样,“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它预示着中国革命新的局面的开始。

长征用铁的事实表明,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具有战胜任何困难的无比坚强的生命力,他们是国内外任何反动势力所不可战胜的。

红军长征的主要原因

红军长征主要原因:

1934年10月,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先后逃离追踪。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主力从闽西赣南出发开始长征,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开始长征。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困铅、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

扩展资料:

长征码伏路线

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迟尺携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宣告长征的胜利结束。

长征历史意义

在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红军长征

发表评论